波兰边境的无人机残骸还未完全清理,普京为何突然宣布暂停俄乌和谈?
德国紧接着抛出扩军计划,是真的担忧边境安全,还是另有政治考量?
中方提前划下的“三道红线”,能否为持续紧张的局势,找到破局方向?
近一周,华沙、莫斯科、柏林、纽约几地同时有动静:波兰称在东部边境发现疑似无人机残片;俄方放话,认为在当前条件下谈不下去;德国推进扩军和征服役方案;安理会会上,中方再次提出“三大原则”。这些消息连在一起,说明战场外的掰手腕在加码。
先看波兰。过去一年,波兰多次通报空域受扰。2023年12月29日,波兰军方称一枚俄制导弹短暂进入波兰领空后返回乌克兰方向;再往前,2023年4月在比得哥什附近发现一枚俄制导弹残骸。现在又有新残片被发现。波兰随即拉高防空戒备,这是惯常反应,也是对内安抚。
简评一句:波兰既要稳边境,也在借机争取北约更多硬件支持。因为这个,事情容易被放大。
接着看北约的配合。近月来,北约在东翼加强空中警戒,爱国者等防空系统持续轮换部署,美国自2022年起在波兰设立常设驻军机构。再说,瑞典在2024年3月加入后,北约已扩到32国,东线密度更高。
俄方怎么想?普京多次表态,谈可以谈,但要“承认新现实”,包括俄方宣布并入的四地控制线;同时他指责西方一边谈一边加码军援。现在他说暂停实质接触,就是把牌摊开:在火力不断升级时,谈判是空转。
简评: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把下棋的先手抢回来。战场上,俄军今年继续打乌方能源和防空节点,就是要逼对手在补洞里分神。
然后说德国。扩军不是临时起意。2022年起,德国拿出1000亿欧元特别基金;2024年起承诺军费达GDP的2%;采购F-35、导弹防御、弹药补库都在推进。与此同时,防长皮斯托留斯提出新的征服役模式,目标把部队人数稳步拉到约20.3万人,并在立陶宛常驻一个德军旅。
表面看,德国是对“俄罗斯威胁”的直接回应;深一层,还有三点:一是要在欧盟军备话语里占C位;二是经济遇冷,需要用安全议题凝聚共识;三是配合北约整体节奏,填补东翼力量缺口。
同样需要指出,北约扩面并不自动带来安全感。因为前线更挤,擦枪概率更高。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的焦虑会传导给决策层,结果就是更多兵器、更多演训,谈判空间被挤压。
这时中方提出的“三大原则”对路: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这三句话很具体。比如,外溢问题上,可在波乌边境设事故通报热线,军民航共享空情,出现不明目标先通报再处置;升级问题上,管住远程打击和集束弹药跨境使用;不拱火方面,各方暂停把常规演训贴到边界线上,给对手一个可预判窗口。
还有可落地的小步走:人道主义停火窗口配合电网修复,战俘交换继续做,粮食与化肥通行保障到位,能源设施划出禁打清单。这些事不显眼,但能稳台面。
晚上,波兰卢布林省一处边防瞭望塔上,士兵裹着外套,用望远镜盯着昏暗的天空,塔下的沙袋被雨水打得发黑,旁边的警报灯时亮时灭。下一步,各方会先拉起一条不出错的热线,还是继续把兵器往前推一格?
宏赢策略-按月配资平台-安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