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2025年8月我国公布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中提到:截至202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患者总数已达到1699万,占全球病例数的29.8%,相当于每4位全球患者中,就有1位在中国。
● 我国现有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1558.9/10万,约是男性的1.8倍,在80岁及以上人群,女性患病率高达25527.2/10万;死亡率方面,女性为47.4/10万,约是男性的2.1倍。
展开剩余88%● 许多人习惯将“老年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混为一谈,实际上,痴呆症包括多种类型,如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而阿尔茨海默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占痴呆症病例的60%~70%。
■ 李爽
每年9月是我国“脑健康宣传月”, 旨在提高公众对脑健康问题的关注。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AD)日”,今年的主题为“早防早治 守护认知”。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2025年5月在某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近30年来,中国的痴呆症负担飙升了300%,成为世界上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此外,研究预测未来15年,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中国痴呆症发病率将居全球最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脑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类型,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庭。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在谈论阿尔茨海默病之前,首先要理解“老年痴呆”的广义概念。许多人习惯将老年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混为一谈,实际上,痴呆症包括多种类型,如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而阿尔茨海默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占痴呆症病例的60%~70%。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自然衰老”,而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定向力丧失、抽象思维和计算力下降,以及人格行为改变。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2025年8月我国公布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中提到:截至202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患者总数已达到1699万,占全球病例数的29.8%,相当于每4位全球患者中,就有1位在中国。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现相关性。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5.6%,年龄每增长6.1岁,患病风险增加1倍;80岁以上人群高达20%~30%。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突破4000万,意味着每3秒就可能有1名老年人因认知障碍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女性风险更高
患者李阿姨,72岁,退休教师,2023年起频繁出现“丢三落四”症状:买菜忘记付钱、炒菜重复放盐、找不到回家的路。家属起初认为是“年纪大了记性差”,直至2024年她出现情绪暴躁、怀疑家人偷东西,甚至认不出结婚50年的老伴,才就诊于神经内科,医生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判定为中度认知障碍;脑脊液检测及脑部特殊PET-CT影像学特征符合阿尔茨海默病典型改变,最终得到确诊。
我国现有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1558.9/10万,约是男性的1.8倍。在80岁及以上人群,女性患病率高达25527.2/10万。死亡率方面,女性为47.4/10万,约是男性的2.1倍。
在临床表现方面,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常表现出更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和更快的疾病进展,在语义记忆、语言、视觉空间能力和记忆力等方面女性表现更差,且大脑灰质体积萎缩更严重,认知功能下降更显著。在精神行为方面,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行为异常。这一系列的差异可能与生物学、遗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与病因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并非单纯“健忘”,而是“情景记忆受损”与“执行功能下降”的组合。临床总结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十大预警信号”:
1.近期记忆减退:反复忘记刚发生的事(如早餐内容、钥匙位置),但对几十年前的事记忆犹新;
2.语言障碍:说话时“词不达意”,频繁用“那个东西”“忘了叫什么”代替具体词汇;
3.空间定向障碍:熟悉环境中迷路(如小区内找不到家门),看不懂地图或钟表;
4.判断力下降:购物时无法计算找零,冬天穿短袖等异常行为;
5.兴趣减退:对以往爱好(如广场舞、下棋)突然失去兴趣,社交退缩;
6.情绪波动:无故焦虑、抑郁或暴躁,甚至出现幻觉、妄想(如怀疑被偷);
7.执行功能障碍:无法完成复杂任务(如做饭步骤混乱、忘记关煤气);
8.物品错放:将袜子放进冰箱、牙刷插进米缸等逻辑错误;
9.人格改变:原本温和的人变得固执、自私或敏感多疑;
10.抽象思维困难:无法理解隐喻(如“杀鸡儆猴”)、简单计算出错。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曾长期被“淀粉样蛋白假说”主导,即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形成“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导致神经元死亡。但近年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是“遗传—环境—代谢”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
复旦大学所发表的研究中明确提出,高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吸烟(年吸烟≥10包)和高BMI(≥28)是导致痴呆症负担的三大可控风险因素,三者叠加可使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增加2.8倍。除了生理因素,社会交往的缺乏、久坐、缺乏运动、睡眠障碍等生活方式也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不断升级的检测方法及影像手段
阿尔茨海默病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早期识别”,其诊断技术正经历着从宏观到微观、从侵入到无创、从人工到智能的深刻变革。
在神经影像学领域,MRI和CT等常规影像技术通过揭示脑萎缩(尤其是海马体体积缩小)为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功能MRI(fMRI)则能描绘大脑功能网络的异常变化,辅助识别记忆与执行功能的损害;而A-beta和Tau PET显像技术更是实现了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0年左右捕捉到大脑中的病理蛋白沉积,被誉为“提前预警”的关键工具。
在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血液和尿液等体液样本正成为极具潜力的无创诊断突破口,逐步改变依赖侵入性检查(如腰椎穿刺)的传统模式。此外,外泌体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口腔微生物群等前沿方向的研究正在不断拓展生物标志物的疆界,为未来更精准、更易获取的诊断方法奠定基础。未来,可能只需要一次抽血,甚至一次尿检,就能完成早筛。
神经心理评估方法正从传统的纸笔测试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跨越。经典量表数字化版本显著提升效率,缩短约40%的测试时间。更具突破性的是AI技术的融入,例如通过分析语音中的细微特征(如停顿、用词异常),AI能在几分钟内提示早期风险。
遗传学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扮演核心角色。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主要与PSEN1、PSEN2、APP基因突变相关;APP E674Q基因突变则明确与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这些发现深化了对疾病遗传基础的理解,并为个体化风险评估提供了关键依据。
治疗手段不断取得突破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手段,减缓病情的发展。
药物治疗方面,传统治疗用药主要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如美金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最前沿治疗手段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025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第三款抗Aβ单克隆抗体Lecanemab上市,成为首个“明确减少脑内Aβ沉积并延缓认知衰退”的疾病修饰治疗(DMT)药物。tau疫苗(AADvac1)在2025年Ⅱ期临床显示,接种后患者脑脊液tau蛋白水平下降40%,认知评分下降速度减缓35%。
另外,也有广泛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能降低外周炎症因子、改善认知功能,我国这方面有关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期待未来会有新的药物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非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倡导生活方式干预贯穿全生命周期,结合认知训练、心理支持和家庭护理等方法也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的范式转变
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已进入“全程管理”时代:临床前阶段(无症状)通过风险评估与生活方式干预延缓发病;早期阶段借助生物标志物确诊并启动疾病修饰治疗;中晚期阶段(重度痴呆)聚焦症状控制与照护质量提升。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可以为大脑提供必要的营养。建议多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和全谷物,同时减少糖分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2.适量运动: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血管健康,增强大脑的血液循环。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将有助于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3.心理刺激:保持大脑活跃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学习新技能或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刺激大脑的认知能力。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被证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戒烟和控制饮酒量将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
5.定期体检: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慢性病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控制这些健康问题。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
发布于:北京市宏赢策略-按月配资平台-安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