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9月6日
全文共281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926年,辽太祖病逝扶余。草原帝国骤然失去核心,皇位之争不可避免。铁腕皇后、犹疑长子、果断次子,这场博弈写下辽国最惊心的一页。 文|潇湘倦客公元926年9月6日,天显元年的秋风刚刚掠过北国的原野,为苍茫的大地染上一抹肃杀的金色。就在这一天,刚刚吞并了渤海国,声威达到顶点的契丹大皇帝——耶律阿保机,病逝与扶余城(今吉林四平)的行宫中。
扶余城的最后时光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机率领契丹大军,向东北的渤海国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契丹军势如破竹,当年正月便攻破其都城忽汗城(今黑龙江牡丹江东京城),渤海王大彛逃跑,太子投降,渤海国二百余年基业至此覆灭。阿保机下令改渤海为“东丹”,意为“东方的契丹”,同时册立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治理这片新并入的土地。
展开剩余86%然而,命运似乎总在关键时刻布下陷阱。就在耶律阿保机攻灭渤海国的次年9月班师回朝的途中,行至扶余府时,这位戎马一生、体格魁梧的皇帝突然病逝,终年55岁。究竟是何种疾病?后人众说纷纭。是连年征战积累的旧伤复发?还是水土不服引发的恶疾?抑或是某种权力角逐的阴谋?历史的迷雾,笼罩了这位开国之君的最后时刻。
我们只能想象,在扶余城的行宫中,这位统一契丹八部、创建大辽王朝的一代雄主,或许正感受着生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逝,他的目光或许会望向北方那片他亲手打下的帝国疆土,心中充满了不甘与忧虑。
草原狼与汉家儒阿保机的忧虑,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的生死,更是针对整个帝国的未来。他留下的,是一个空前强大契丹人建立的帝国,也是一个潜藏着深刻矛盾的权力核心。而这矛盾的焦点,正是他的两个儿子——皇太子耶律倍与次子耶律德光。
耶律倍,是阿保机亲手按照汉家储君的模式培养的继承人。他自幼聪慧好学,汉化程度极高,精通汉文、音律、医药、绘画,是一位典型的儒雅学者。
阿保机曾问群臣,国家祭祀应以谁为先,众臣皆言佛。唯有耶律倍力排众议,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阿保机大悦,随即下令修建孔庙,由耶律倍主祭。在阿保机看来,契丹要从一个部落联盟真正转型为统治多民族的帝国,必须借鉴中原王朝的制度和文化,而耶律倍,正是他推行这一国策最理想的执行者。
然而,耶律倍的儒雅与汉化,在契丹的贵族眼中,却是一种“软弱”。他们更欣赏的是阿保机的次子,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德光性格坚毅,武勇过人,常年追随阿保机南征北战,浑身散发着契丹人所崇尚的狼性。
在一次寒冬的狩猎中,阿保机让三个儿子去拾柴,德光不分干湿,最先抱回一捆;耶律倍则细心挑选干柴,捆扎整齐,第二个返回。阿保机评价道:“长子用心,次子果锐。”这“用心”与“果锐”之别,恰恰是两兄弟性格乃至政治倾向的鲜明写照。
更重要的是,耶律德光的身后,站着一位足以影响整个帝国命运的女人——他的母亲,应天大明地皇后述律平。
血腥的权力交接述律平,小字月里朵,是一位“简重果断,有雄略”的非凡女性。她不仅是阿保机的贤内助,更是他的政治盟友。
在阿保机南征北战过程中,她常常留守中枢,处理政务。在契丹各部的“诸弟之乱”中,她曾多次临危不乱,稳定后方,最危急的时刻,叛军攻入阿保机的行宫,焚毁辎重,夺走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和祖先神帐,她亲自披甲上阵,击退叛军。因此,她在契丹贵族中的威望并不逊色于丈夫。
对于两个儿子,述律平的偏爱是毫不掩饰的。她更欣赏次子德光的勇武和对契丹传统的坚守,而对长子倍的“汉化”心存疑虑甚至反感。在她看来,一个沉迷于诗词书画的儒生,无法带领草原的狼群。
阿保机的猝然离世,为述律平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她以“国不可一日无主,而嗣子幼弱”为由(实际上耶律倍当时已27岁),临朝称制,总摄军国大事,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她先派心腹将死讯告知远方的耶律德光,让他抢在太子耶律倍之前赶到灵柩之前,并立刻让他“总国事”,掌握了军政大权。
接下来,一场以“殉葬”为名的血腥清洗开始了。
契丹旧俗,贵人死后,其亲信、部将、奴仆有殉葬的传统。述律平则利用了这一残酷的习俗,将其变成了铲除异己的工具。她将朝中拥护太子耶律倍的文武大臣百余人召集到阿保机的灵前,冷冷地问道:“你们思念先帝吗?”
群臣皆答:“受先帝厚恩,怎能不思念!”
述律平的眼神瞬间变得凌厉:“既然如此,你们就去陪伴先帝吧!”就这样太子的势力被铲除殆尽。
当轮到汉臣赵思温将被杀时,这位机智的汉臣发问:“要论与先帝的亲近,无人能及皇后您。若您能殉葬,臣万死不辞。”这番话将了述律平一军。
就在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述律平身上时,这位铁腕皇后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举动。
她面不改色地说道:“我并非不想追随先帝于地下,只是几个儿子尚且年幼,国家无主,我不能去啊。”话音未落,她拔出随身佩戴的金刀,毫不犹豫地砍下了自己的右腕,鲜血淋漓。然后镇定自若的命人将这只断腕放入阿保机的棺椁之中,代自己“从葬”。
这一骇人场面,彻底击溃了所有人的心理防线。朝堂之上,再无人敢于质疑她的权威。
紧接着,她又导演了一出“马前执辔”的禅让大戏。她先让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并马立于帐前,对诸部酋长和大臣们说:“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契丹诸酋长深知述律平的心思,争相为耶律德光执辔,表示愿意拥立元帅耶律德光。
太子耶律倍无奈之下,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这位精通汉学的合法继承人,眼睁睁看着本属于自己的皇位,在母亲的操纵下,落入了弟弟的手中。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性格的悲剧,更是两种文明在草原上激烈碰撞的缩影。
也反映了辽国早期的政治张力:究竟是继续依赖游牧传统的力量,还是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治理?
一个时代的落幕与新启公元927年11月,耶律德光正式即位,群臣上尊号为“嗣圣皇帝”,是为辽太宗。述律平被尊为平为应天皇太后,继续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辅佐着次子。而被废黜的耶律倍,虽然仍是东丹国王,却处在母亲和弟弟的严密监视之下,最终被迫出走后唐,客死他乡,酿成了一曲令人扼腕的悲歌。
926年9月6日,耶律阿保机的逝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君主的生命终点,更是辽帝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辽朝开国时期那种纯粹以武力开拓、雄心勃勃的英雄时代的结束。
阿保机的死,将契丹内部深刻的矛盾,即游牧传统与农耕文明、军事征服与制度建设、部落习惯法与中原礼法之间的冲突,以最激烈的方式暴露出来。述律平的“断腕”和耶律德光的上台,是契丹传统派的一次强力回潮。
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无法逆转。阿保机生前所推行的“藩汉分治”,设立南北面官,分别管理契丹人和汉人事务的国策,已经为这个新兴帝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德光即位后,虽更重武功,却也不得不继续沿用和完善其父所创立的制度。
耶律阿保机,这位诞生于乱世的英雄人物,用他的一生,将一个松散的契丹游牧部落,锻造成了一个威震东亚的强大帝国。而他的死,引发了帝国内部的短暂混乱与裂变。
但他亲手创建的制度,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那场“断腕殉葬”的血腥风暴,最终也未能阻挡契丹从草原走向更为复杂的文明的步伐。只是这条道路,注定充满了曲折、矛盾与悲剧。
参考文献:《辽史》《契丹国志》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订阅、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373年8月18日:东晋枭雄桓温落幕,权臣未篡,余震未止!
1307年:孔子被元朝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蒙古皇帝为何选择儒家?
1424年朱棣驾崩:永乐大帝的辉煌与隐忧
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开国皇帝的荣光与隐痛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湖南省宏赢策略-按月配资平台-安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