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红军刚刚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刚摆脱敌军的追击,却再次被一条浩渺的大江拦住去路。这一次,挡住他们的是水流湍急、气势磅礴的乌江。乌江两岸的河滩辽阔,江水激流滚滚,对岸的敌军布下了严密的防线,甚至将桥梁与船只一一摧毁,几乎没有留下通行的工具。而在红军背后,国民党军队紧追不舍,预计不到一天的时间便能赶上,将红军的退路完全断绝。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再加上一条滔滔江河横亘其中,连毛主席也不禁皱起眉头,指挥着一系列的尝试,试图找出渡江之法。然而,强渡和偷渡的方案屡次失败,形势一度显得异常严峻。
正当这危急时刻,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年轻战士,毫不犹豫地提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毛主席听后大为惊讶,拍手称赞,感叹道:“军中真有奇人啊!”这位年轻战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究竟给出什么策略,使得毛主席如此称赞?他所提出的方案,能否帮助红军渡过这条险恶的河流,继续向北挺进?想知道这一切的答案,敬请继续关注。
展开剩余83%回到1934年11月,红军经过湘江一战,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才勉强成功渡过湘江。然而,敌军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在湘江两岸部署了大量兵力,炮火不断地轰击着河面。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第34师坚守东岸与敌军激烈对抗,但最终几乎全军覆没,至今仍被称作“绝命后卫师”。这一战让红军的八万主力锐减至仅剩三万,这使得红军再也承受不起任何进一步的重大损失。然而,红军战士并未因这次失败而气馁,他们依旧决定继续前行,继续为革命的胜利而奋斗。
在黎平会议结束后的1934年,红军中央抵达猴场镇,准备召开当年最后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红军计划在新的一年里强渡乌江,进军黔北。然而,博古和李德等领导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乌江水流湍急,礁石遍布,强行渡河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因此建议在乌江附近建立一个临时根据地。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党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反对,双方的争论一度激烈。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应当在乌江设立根据地,而应该围绕遵义建立新的根据地,最重要的是,红军不能被一条小小的河流挡住,必须要渡过乌江,打一场进入贵州的第一战!
毛主席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领导的支持,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强渡乌江的决定,并迅速准备出发。然而,面对乌江,眼前的景象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乌江水流湍急,江岸高耸,石壁陡峭,布满了明暗不一的礁石,确实构成了一个天然的障碍。而且,红军还不得不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国民党军队的三十万大军正在紧随其后,敌军的阵地和炮火都已经布置在对岸。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起一个月前的湘江战役,情况相似,红军再次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毛主席站在岸边,凝视着乌江的波涛,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忧虑。江水湍急,水面上泛着寒光,虽然无法看到对岸的细节,但从隐约的山峦轮廓中可以看出,那里已经埋伏了敌军的重兵,炮口若隐若现。果然,蒋介石已经命令贵州的部队在这里进行堵截。此时的乌江,犹如一个巨大的天堑,红军面对的困难似乎几乎无法逾越。
就在毛主席深感忧虑的时候,陈赓派去侦察的战士带回了一个坏消息:敌军已经彻底摧毁了所有桥梁,烧毁了周围村民的船只,连造船的木材也被全部销毁。毛主席听后,脸色变得愈加沉重。敌军不仅切断了红军的渡河工具,还使得渡江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进一步评估情况,毛主席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朝着江水投去,石头在水中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迅速消失,显示出乌江的水深之巨。这使得毛主席更加忧虑,若单纯依靠游泳渡江,恐怕连最强的游泳者也难以安全过河。
经过一番讨论,党中央决定尝试强行渡河。负责执行这项任务的是工兵连的王耀南,他是红军中最为资深的桥梁和道路建设专家。王耀南立即带领部队设计出了第一套方案——利用绳索强行渡江。他们挑选了八名游泳技术高超的战士,带着绳索游向对岸,同时另派一组战士进行佯攻,试图分散敌军的火力。但当这些勇士到达江心时,他们被敌军发现,绳索被炮火炸断,整个计划失败。尽管如此,红军并未放弃,再次进行反思并提出新的方案。第二天深夜,红军派出十五名战士,利用竹筏尝试偷渡乌江。可惜,竹筏在湍急的水流中很快被冲散,最后一个竹筏载着毛振华等五人直接失踪,再也未能找到。
就在这生死关头,一名十九岁的小战士挺身而出,带着满腔热血向毛主席提出自己有办法渡河。毛主席听后,不禁心生希望,立即命令他详细说明。石长阶,这位年轻的战士,自幼生长在大江边,熟悉如何利用竹子制作竹筏渡河。他对毛主席说,竹筏虽然轻,但如果采用三层竹筏的结构,完全能够抵御乌江的急流。而且,他还补充道,若担心竹筏承载过重的物资,可以用竹篾来加固,甚至千斤重的石头也能安稳承载。
毛主席听后心生一计,决定采纳石长阶的建议,立刻下令他组织部队开始制作竹筏。石长阶立刻带领战士们行动起来,选取周围的竹林,将竹子交错捆绑,制作出一个个结实的竹筏。他的手法非常熟练,甚至没有使用绳索,而是直接用刀在竹节上削出小孔,将竹子连接成网状结构。制作好的竹排漂浮在水面上,竟然能承载数十斤的石头,在波涛中稳如泰山。
毛主席看到这一切,喜上眉梢,马上命令工兵连展开大规模的制作。然而,红军的工兵数量有限,眼看敌军即将逼近,形势变得越来越紧迫。刘伯承立刻下令,向当地居民支付铜钱,鼓励他们参与砍伐竹子,帮助制作竹排。同时,彭德怀调动了上千名战士支援工兵工作。经过一夜的努力,竹排和竹篾终于完成。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将这些竹篾顺利地延伸到对岸,架设起一座桥梁?石长阶决定亲自带队,趁夜色潜水前往对岸固定绳索,以便顺利搭建桥梁。
他带领着精通游泳的战士们,冒着寒冷和敌军的威胁,在乌江中苦苦拼搏。尽管江水刺骨,水流湍急,他们依然坚持不懈,用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然而,在接近成功的那一刻,敌军突然发觉了红军的意图,炮火骤然袭来。石长阶冒着巨大的风险,带
发布于:天津市宏赢策略-按月配资平台-安全配资炒股-股票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